学习朱彦夫事迹有感
学习朱彦夫事迹有感
朱彦夫同志系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
1949年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场,朱彦夫所在的济南军区“沂蒙旅”一营二连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拿下了二五0高地,30名官兵壮烈牺牲。来不及休整,就接到命令:死守高地。炮弹像雨点般砸地上。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二连既没有后勤补给也没有弹药补充,渴了抓一把雪含在嘴里,饿了只能掏军被里的棉絮充饥。朱彦夫和战友们硬是打退了敌人的十多次进攻。第一天下来,全连仅存19人;第三天,活下来6 人;到第三天就只剩下朱彦夫一个人了,小腿中弹,他就跪着开枪;左臂受伤,他就一只手射击;燃烧弹点着了衣服他在雪地里一滚继续厮杀。一颗手榴弹在身边爆炸,朱彦夫昏死在阵地上。昏迷93天后,朱彦夫从昏迷中醒来时躺在西安陆军医院病床上的他,从缠着眼睛的绷带缝里发现,两手没有了,他想站起来,却以感觉不到腿的存在,铁血战士变成了连自已都不敢看的“肉轱辘”。
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乡自强自立,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就成了朱彦夫新的战役。从此,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脱贫致富,经二十五个春秋。终于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为村里打了3口深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在贫瘠山地上开垦种田,大搞副业、绿化荒山,使张家泉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平均亩产600斤、最早实现水浇地过半、全乡最早通上电的村。朱彦夫忙忙绿绿为村里办事,从来没有在村里报销一分钱。他外出作报告,人家为了答谢他,送来一车化肥,他立即分给每家每户,妻子走娘家带回一筐咸鱼,他也送给大家。一年冬天,县里照顾朱彦夫几次送钱都送不下去。过春节,民政部门的同志来看他,发现送来的煤块没有动,脸盆里、水缸里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朱彦夫让妻子拿出早准备好的煤钱和运费:“煤是公家的,组织上不要钱,放到啥时候我也不烧!”1982年从村党支部书记退下来后,他用咀衔笔、残肢抱笔,历时7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了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我与朱彦夫相比,同曾是军人后又到地方。差在哪里?
一是没有朱彦夫那样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作为经历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朱彦夫,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出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学习他,就要和他哪样不断强化精神之“钙”。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为党和人民的崇高的事业不断拼搏不断奋斗。
二是没有朱彦夫那样的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干部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要一心为群众着想、为百姓谋福”的诺言。向朱彦夫同志学习,学习他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艰苦创业,不图虚名,不辱使命。
三是没有朱彦夫那样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学习他胸怀远大理想抱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担当,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