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浩繁化为简 良工妙裁析疑难
姜 敏
《世说刑语——你不能不知道的刑法知识》(以下简称《世说刑语》)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世洲的又一匠心力作,它是一部关于刑法的科学普及读物。刑法学界的各种专著、论文和教材已汇成烟海,其对刑法专业知识的传播大有功绩,但其语言、体系和内容极具学术性和专业性,对非法学人士而言,有较大的难度。《世说刑语》却打破现有著述的风格,以其独特的大众化面貌开启刑法著述的新篇章。
贴近大众 布局合理
《世说刑语》共分十三部分,比较系统地讲明了刑法基础知识、入罪基本知识以及犯罪形态、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秩序安全和公职安全等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内容众多,但每部分知识点的选择各有侧重,且大多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各部分的布局是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
《世说刑语》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众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阐述方式上,均采用“问”与“答”的方式。“问题”极有针对性,且均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如“认识错误发生怎么办?”“人情往来算贿赂吗?”及“捡到东西不还也是犯罪吗?”等等。回答也简明扼要、清晰直观。第二,在语言表达上通俗易懂。《世说刑语》的定位是普及性的读物,故该书采用通俗的语言,避开了专业术语的晦涩难懂,做到“只说家常话”。第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刑法学中的常识性知识。作为一本科普类的刑法学读物,其旨意在于帮助大众掌握核心的刑法知识。因此,其重在知识的传播而非专业知识术语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塑造。而该书所选的知识点不仅是刑法学的重点知识,而且也是贴近生活的知识,易被大众所接受。
比较透析 明理启智
刑法学知识尽管无国界,但因受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刑法知识。同时,因各国在不同时代均面临治理相同的犯罪,所以各国刑法也有很多相似的内容。王世洲教授借助其丰富的外国刑法知识,对相似的或差异的内容进行比较,让读者不仅学习了中国刑法知识,也了解了更多的外国刑法知识,增长了见识。如在回答“藐视法庭罪是怎么回事?”之问中,就涉及外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另外,刑法学知识是专业知识,普通大众极难掌握,导致隔行如隔山的境况。但隔行不隔理,《世说刑语》在阐释刑法规定、剖析案例时,对条文背后的道理进行了挖掘。无论是比较透析,还是法理挖掘,均能使道理浅显化,启发人思考,拓宽视野。
案例纷呈 释义朴实
案例是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比理论更形象,比原则更直观。《世说刑语》在说理和释义时,借用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有中外的经典名案,如德国卡纳安德斯之板案和廦马案、英国女王诉杜德利与斯蒂芬案、我国的昆山反杀案、吴金艳正当防卫案等;还有为了阐述法条、原则、原理等自编自构的案例,即拟制的不真实的案例。但无论是真实的案例还是拟制的案例,均剪裁精妙、选择得当、生动有趣、激人兴趣。
尽管《世说刑语》是科普性读物,其内容也接近生活常识,但毕竟是刑法学知识,且是以刑法规范为核心内容,因此,必然涉及法条、专业术语、原则、原理等。对这些元素中的核心概念,比如刑法、预防理论、宪法、刑事司法解释、学理解释、属地原则等,《世说刑语》也进行了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但没有采用特别晦涩或学术的语言进行解释,依然是通过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在解释属地原则时,解释语为“我的地盘我作主”等。王世洲教授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用朴实的语言加以说明,并且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大众化的语言、常识性的知识点、精巧的案例、匠心独具的“问与答”设计,既可供赏析,亦可供研读。朴实中蕴含锦绣,常识中彰显真知,浅显中闪耀智慧,《世说刑语》堪称别开生面的“经典”。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