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庄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12日 | ||
在胶济铁路的南侧,离峡山水库的东岸有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字为“横路屯“的村庄,这就是我的老家——一个秀丽、淳美、风情独特的地方。我老家的村子现在还有十几户人家,三十几口人。自我记事起,周围村的人把她叫为“葫芦屯”,意思是小的跟葫芦一般大。可笑的是,“葫芦屯”的名字被周围村的人叫常了,说起我村的正名来,竟然有很多的人都不知道了。记得我上学填写表格时,我都是这样写我的住址:昌邑县丈岭人民公社大石门大队第五生产队(我们村隶属大石门大队管理,其实也只是顶半个生产队)。有人曾这样笑话我们的庄子小:说是有个挑着篓子赊小鸡的人进我们村做生意,他一进村就喊:“赊-小鸡-唻!”,一句话还没有喊完,就走到了村子中央,他把肩上挑的小鸡篓子放下,两个篓子竟村东一个、村西一个。虽然是个笑话,讲的有点夸张,可也说明了我们的村子的大小。 自记事以来,我们村就没有设立过学校,村里的孩子只能去二里路以外的其他村求学,我的小学就是在大石门村上的。我们上小学很辛苦,每天至少要步行两个来回,近五公里的路程。现在的孩子都是从幼儿园开始接受教育,十岁一般就上小学三年级了,我们那个时候十岁大了才走进校门,开始接受教育,十岁的孩子了,有的甚至还光着屁股。我们村至今没有设立过商店、没有设立过卫生室,看病、购物(赶集)都要到别的村子去。 有人可能以为我村是移民的新村子,错了!虽然周围的几个村庄人口和面积都比我们村大很多倍,但我们村的建村历史比周围的大村要久远。老人都说:“先有横路屯,后有大石门”。明清年间,我们村的东边有一条从北海往南海运输盐和丝绸物资的通道,当时的马帮在我庄处歇脚,建了几间破草房,后来逐渐发展成了我们这个村子。我们横路屯村也因村东边的通道而命名。现在村子的西头仍存在着一个三间屋的旧庙,我小时候还看见过庙里摆放着多个神像,老人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拜神的故事,可是他们却不知道那座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我们村已有二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村西的旧庙见证了她的沧桑和周围的变化。现在村子的人基本都姓韩,只有一户姓戴的人家,听说戴姓人家是后来从峡山水库的库里搬迁来的。我清楚的记得,村子的周围曾有很高的围墙,老人讲那是我们村防御外人侵犯的护村墙,墙上原来还架着土炮,作用跟万里长城一样。 小村人口最多、最为热闹的时期,就是我们这些人在家成长求学的时期,是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村子里的人口能达到六十几个。在那个“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公社在我们村子的南侧挖了一条贯通东西的渠道,水渠里经常流着清澈的水库水,村西边的水湾也因为地势较低而变成了一个大水湾,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湖,湖边长满了柳树和花草,一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霞光映照在湖中,一道道一片片闪耀着,覆盖着整个湖水,夕阳下的湖畔极其柔美。下地收工的社员、包括邻村的一些人经常围在湖边洗刷,然后男人们再坐在湖边抽上袋旱烟休息一下,妇女们在湖边洗洗衣服,开朗的说笑声不时地响成一片,让坐在湖边的我,久久不愿离开。随着时间的推进,国家政策的变化,年轻人大部分因学业有成而分配去了潍坊、青岛和东营等城市,还有一部分人进城经商,成了小有名气的老板。现在留在村子里的人,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和孩子。甚至连村里的很多老人也随子女搬进了城里居住,即便是留在家里的人,他们的孩子也基本能升入高校,离开了小庄,因而小庄的人口越来越少。我们村的老人特别长寿,现在回家看看,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近十个。而我们小庄周围的其他村庄的人的命运,却远远没有我们村的人的命运好,老百姓的孩子很多不能走出去,大部分留在村里,过着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日子。我们村的情况,把他们羡慕的不得了。有很多的人说:“小葫芦屯的风水好,人杰地灵!”。 望乡亲切,近乡情怯。我离开小庄到城市上班已有二十多年了,然而小庄的人和事、小庄的一草一木经常的在梦中出现。我永远忘记不了我那美丽亲爱的横路屯庄,我衷心祝愿我们小庄的乡亲幸福安康! |
||
|
||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