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街头法庭受理了一起由未成年人提起的抚养费纠纷“小案”。案件虽小,却关乎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家庭责任及亲子关系的修复,承办法官坚持“小案不小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成一场关于亲情、责任与成长的和解。
原告小天(化名)的父母在2018年协议离婚,约定小天由母亲抚养,父亲支付抚养费,但未明确约定抚养费金额。二人离婚时小天仅两岁,七年来其父亲未履行过抚养义务,也没有探望过他。今年4月,小天的母亲代小天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其父亲履行抚养义务、支付抚养费。
该案不仅关乎未成年人成长的经济保障,也关乎其身心健康。街头法庭收到案件后,法官及时对案情进行梳理,经研判认为调解结案的方式更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及亲子关系的修复,于是积极联系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
由于小天的父母曾有情感裂痕,加上长时间的断联,在调解初期,双方对抚养费具体金额及探视问题难以达成共识。法官在调解中耐心释法明理,引导双方认识到,不能因为父母感情破裂而免除任何一方对孩子的抚养义务,更不能因此切断和孩子的亲情纽带;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保障,更离不开父亲和母亲的共同关爱。
在法官的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被告一次性支付离婚后至起诉之日所欠抚养费5万元,并自2025年5月起,每月支付抚养费1000元,直至小天年满18岁。同时,被告表示会定期探望小天,希望修复与孩子之间的父子关系;小天的母亲也表示会配合被告依法探视孩子。此次调解既解决了经济问题,也为父母双方“破冰”沟通、共同参与孩子成长创造了契机。
上述案件的调解,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更助力孩子重新连接父爱,用心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同时,也体现了法院在办理“小案”时注重“大情理”,用柔性司法推动家庭成员重建信任、修复关系。正如法官所言: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虽分开,责任不能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