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当向潮头立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7月17日 | ||
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作者托夫勒这样说道:“在社会的巨变下,短暂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受,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当人类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动的刺激时,便导致了变动的疾病” 诚如然,科学技术和高度的工业化让我们置身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正像歌词所唱的那样:“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得太快!”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多的新奇和越来越多的选择,铺天盖地般地罩向了我们,甚而禁锢了我们……在这样的巨变中,我们应当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如何去直面未来的冲击呢?“弄潮儿当向潮头立”,那么,又当如何立上时代的潮头呢?答案只有一个——解放思想,舍此别无他途。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 符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决定事业成败,攸关发展快慢。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实践也是发展变化的。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纵观古今,人类思想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反之亦然。文艺复兴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大门,闭关锁国导致大清帝国的灰飞烟灭。我们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年的历史也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从阶级论到法治论,从有罪推定到“有利于被告人”,每一次思想的解放无疑都推动了依法治国的进程。在今天,解放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如何解放思想呢?一要扩大思维空间,避免霍布森选择;二要缩短思维路径,避免布里丹选择。 一、 解放思想要扩大思维空间,避免霍布森选择。 1631年,英国剑桥有个商人叫霍布森,从事着马匹生意,他对其客户说: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都随你的便,价格都很便宜。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却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歪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最后牵走的马不是瘦的,就是赖的。因为选择只能在门口选,这个空间就小。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霍布森选择”。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思维是处于封闭状态的。 从社会心理学关于自我选择的角度来说,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在这样的困境中,思维存在着“封闭性”和“趋同性”两个突出的特点。所谓思维的封闭性,’就是看不到客观世界、环境系统的开放性。这种封闭性又必然带来“趋同性”,它规定了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朝着单向选择性进行,不去扩大新的视野,不去寻找新的视角,开辟其他可能存在的认知途径。这种封闭性和趋同性的思维方式,在心理上长期积淀,就会在选择和实施创造决策时,造成心理上的封闭意识和趋同意识结构,最终导致自己在整个创造过程中,失去了属于个体自身的自由活力和创造精神,在社会普遍的静态的有序性下,遗弃了富有个性化迷人魅力的主动冲击力,遏制了人在本质上所固有的多样化、多层次选择性层面的存在的可能。由此可知,要避免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得必须克服我们思维方式上的封闭性和趋同性结构,去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充分认识系统环境的开放性,正如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指出的,当今时代是一个“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多样选择”的时代。事物在发展中始终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方向,解放思想就必须去开拓多维性的视野,去进行多样化的选择,用开放性的,扩散性的思维方式替代封闭性的、趋同性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想要改变就必须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霍布森选择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可能方案供对比选择,判断、决策才能做到合理。我们在进行判断、决策的时候,必须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决定取舍。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不”的话,肯地不能称之为判断。只有在多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某础上判断,才能称之为判断。在我们还没有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之前,我们的思想是闭塞的。倘若只有一个方案,就无法对比,也就难以决出高下、辨认优劣。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等于扼杀创造。 霍布森选择效应对我们的启示还在于: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用这样一种别无选择的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别人,必将扼杀多样化的的思维,从而也扼杀了别人的创造力。霍布森只允许在马圈的出口出选择,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却始终跳不出低级决策的怪圈,因为思维和选择的空间一狭小,究其实质就是思维的自我僵化。我们过去总是有一种自我满足,总以为思维已经创新了,但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那恰恰是守旧的,有局限性的,要打开这个限制才能够进入到一种高境界的思维创新,所以,解放思想应当避免掉进“霍布森选择”的陷阱,要敢于、勇于而且善于“打破框框”,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突破思维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就是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大开放、大发展,就是要跳出检察工作发展检察工作,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视野下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进一步定位发展地位。 二、 解放思想要缩短思维路径,避免布里丹选择 布里丹是14世纪法国哲学家,他否认人具有自由意志,他的驴子饿得咕咕叫,他就牵着驴子到野外去找草吃,找到了一处水草丰饶的草场。他看到左边的草很茂盛,便带驴子到了左边,又觉得右边的草颜色更绿,他就带他的驴子跑到右边,但是又觉得远处的草品种更好,他便牵着驴子到了远处。就这样,布里丹带着他的驴子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远一会儿近,始终拿不定主意,他觉得没有理由选择其一而放弃其他。结果,布里丹的这头驴子活活饿死在草场上了。 要解放思想,不仅要扩大思维空间,善于打破框框,拓宽选择余地,而且要在面临很大的选择空间和条件具备的时候,缩短思维的路径,提高思维的速度。我们驾车前往陌生的地方时,都有这样的感受:只有一条道儿不存在选择问题,让人徘徊的往往是十字路口。同样,当一项决策面临的选择空间很大时,确定标准,优先排序,缩短路径,提高效率,及时而果断地作出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布里丹的驴子面对那么好的草场饿死了,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及时确定选择标准。高矮、颜色、品种,究竟哪个是最重要的?没有排序,把决策的路径和决策的时间无限地拉长了。检省我们的一些工作,欠缺勇于攀登的志气、欠缺敢于亮剑的勇气,不敢试、不敢闯、不敢为天下先,事事等别人创经验,等上级来给办法、给答案,结果失去了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这种现象无异于“布里丹选择”。只有及时决策、真抓实干才能赢得时间。对于解放思想来说,时间观是个要素,邓小平说,“决策要及时,机遇要抓住。”时代在发展,思维要提速,决策要缩短时间,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如果畏首畏尾,丧失发展机遇,就无法赢得挑战。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勤勉不息的奋斗上。 (转自最高院网站) |
||
|
||
【关闭】 | ||
|
||